产教融合需要朝深度建设

发布日期:2025-07-22    浏览次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办学规律,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大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参与,是因为职业学校无法拥有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所有教育要素。虽然随着自然科学在近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源泉由工匠经验转向了科学理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在地要求有学校形式参与,但技术的实践性特征使得职业学校教育始终无法完全取代学徒制。各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只体现在企业参与深度。如果完全没有企业参与,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就会完全脱离企业需求现状,产生技术浪费现象。因此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当把相当大的精力花费在如何与企业构建深度、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校企合作进展如何是反映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非常重要的维度。虽然中职学校由于学生普遍选择升学,不能够再给企业供给毕业生,严重削弱了企业与之合作的意愿,也仍然应当积极通过中高贯通培养等途径构建校企合作关系。

  在系列政策推动下,经过20多年努力,校企合作关系已在职业学校普遍构建起来。可以说,几乎没有职业学校不知道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几乎没有职业学校完全没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似乎正在偏离初衷。有些时候,校企合作自身成了目的,职业学校把关注点只聚焦于与什么样的企业、与多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却忘记了它只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需要的条件。比如许多职业学校热衷于召开联合体、共同体成立大会,成立以后却没有实质性工作开展,也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有些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不少企业捐赠,但他们往往把这看作为校企合作的最大成绩,却不知道这只是校企合作的附属成效,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如何充分开发企业的教育要素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些职业学校把技术研发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内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确是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因为职业学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有助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教师,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度发展,但无论这一维度的功能如何重要,一定不能用它完全代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产教融合目前面临的总体问题是如何朝深度建设。这里的深度既包括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度,也包括合作内容的深度。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合作内容要深化,需要以深入的合作关系为前提;合作关系要深化,也需要双方有愿意的合作内容。打破目前校企合作僵局,应从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入手。只有当企业深刻感受到,通过校企合作他们的确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作用,获得了成就感,才能激发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机。如果通过对校企合作内容的深化,反过来助推了企业生产、服务过程的完善以及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的规范,则更能激发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深化意味着要把更加专业的方法运用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开发中,这些方法能极大地完善企业自身建设。职业教育基于岗位工作开发课程的方法,决定了它在形成课程的同时,也为企业完善工作过程管理提供了方法。比如 20世纪初流行的科学管理和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结构化岗位培训(S-OJT),既是开发技能培训课程的方法,也是企业管理方法,产教融合朝深度建设,关键要深入推进基于岗位工作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基于岗位能力要求,这一观念在职业学校早已深入人心,但迄今为止,这一观念在课程建设中仍然没有得到深度落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与岗位贴合的紧密度不够,课程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体,课程开发的逻辑仍然是应用理论知识培养技能,而不是贴近工作过程培养技能;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拆分的深度不够,没有开发出深度的工作知识;对技能操作标准建设的细化程度不够,多数标准仍然停留于职业能力层面,没有深入到技能操作过程。从这些方面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将为校企稳固合作关系构建提供有力纽带,推动产教融合往深度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