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技术!第31届“说专业•说课程•说专业群•说教材”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11-14    浏览次数:

                                                                    

   11月8日—9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第31届“说专业•说课程•说专业群•说教材”研讨会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会议以“数字技术:新专标、新课标、新教材”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数字化改造,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会议现场领导嘉宾、说课教师、与会专家和师生代表800多人参会,来自全国1000多所中高职、职业本科院校的6.5万人次线上学习交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学术副校长杨天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飏,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周建军,学会常务副会长、智慧财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史薇,学会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副校长邓志良,电子工业出版社党委副书记郝黎明,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陈瑞晶,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品云,学会智慧财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联企业管理集团党委书记王子林等出席。会议由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江吉彬主持      鲁昕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智财经大有可为》的主旨报告,从习近平总书记论新质生产力、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学会引领智慧财经回顾、智能计算战略和举措等方面,深入阐述数智财经职业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使命担当。报告提出,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培养具有穿透式监管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要用数字化思维创新教育理念,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学科专业,用数字化理念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用数字化能力确立培养目标,用数字化素养提升教师素质,用数字化标准培养数字化财经人才,不断提高财经教育适应、服务、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强国建设的能力,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李英利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让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二是要认真落实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专业和教学建设。三是要紧密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新要求,切实提高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郝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和行业引领作用,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和方向,服务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王飏表示,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始终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我们将以本届“四说”研讨会为契机,围绕服务福建“四大经济”,聚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说专业•说课程•说专业群•说教材•说教学模式”环节,邓志良作题为《职业院校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就专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五大实现路径:一要打造专业建设平台;二要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三要构建数字化的教学应用场景;四要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五要推动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来自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25家单位的代表分享了29个典型案例,包括3个专业群,7个说专业,12个说课程,5个说教材,1个教学模式,和1个产教科融合案例。案例覆盖电子与信息大类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的中高职专业,包括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智能互联网技术、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8个重点专业数字化转型,面向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升级、技术变革与人才培养新需要,展示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智慧财经专业委员会、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中联企业管理集团联合承办,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协办,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




上一篇
下一篇